手机网

首页 > 私募基金 > 正文

2011年以来阳光私募清盘产品分析

2011-10-31 15:37:00

  今年的阳光私募整体表现是有点惨,几乎是无论大小,无论老将和新秀,都遭到了惨痛的损失。截至到2011年9月30日,今年以来已清盘的产品共133个,面临清盘危机的产品共217个,阳光私募遭受有史以来最大的压力。阳光私募门槛低,几乎无论出身与操盘水平,只要能够拉来资金,都可以成立产品。

  然而,一次长达5个月的下跌, 80%的阳光私募都遭受了损失,一些所谓的投资专家在客户面前“灰头土脸”,在媒体面前“噤若寒蝉”。事实证明,目前阳光私募中能够稳定盈利,能够说到做到的,只是少数。

  今年以来的表现,再次告诫投资者,睁大眼睛,投资阳光私募也是有方法的;投资阳光私募和任何一项投资一样,也是需要下功夫的。

  一、总体情况

  从已清盘产品数量看,共133只,非结构化产品35个,占整体清盘产品数量的26.3%。从已清盘产品的投顾看,基本上属于二线、三线私募。这种现象说明,二、三线私募正在风雨飘摇,如果行情持续低迷,这些私募可能面临崩溃的局面;而一线私募则体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。

  2011年以来清盘产品及存在清盘危机的产品:

清盘产品:133个清盘危机:217个
非结构化35非结构化88
结构化98结构化129

  清盘产品及存在清盘危机的产品中,以结构化产品居多,由此可见结构化产品 “败多胜少”的命运在行情持续下跌的情况下,得到集中体现。这也再次告诫私募,借钱投资、承诺保底是投资的第一大忌。

  清盘的非结构化产品成立的时间段:

成立时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
产品数量211319

  从融智评级数据中心统计的“存在清盘危机的产品”来看,净值都在0.8以下,共88只;其中,0.7以下(含0.7)的22只,0.6以下的6只,0.5以下的三只:

净值0.8-0.710.7-0.60.6-0.50.5-0.4
数量661633

  二、产品清盘六大压力

  1, 客户不愿意承受亏损,而且私募在募集阶段也高估的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。净值亏损10%,客户尚可承受,如果净值亏损达到20%左右,客户就会产生赎回的冲动。

  2, 私募在产品募集阶段,为了快速完成资金的募集,并没有时间与客户进行充分的沟通,充分阐述清楚其投资理念和投资方法。特别是借助银行和券商、第三方等渠道完成募集,私募就更不可能与客户充分沟通。当赚了钱的时候,客户不会有问题,一旦出现亏损的时候,客户就会开始质疑私募的投资能力和投资方法问题,甚至认为自己买错了,于是为了规避更大的风险,就及时赎回。

  3, 赎回的产品大部分是2009年以后成立的,其中有很多投顾也是2009年后是新成立的,自身并没有形成成熟的投资理念和稳定的投资风格,对于资产管理行业并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,就贸然进入。一旦出现较大亏损,私募就会对自己的投资能力产生怀疑,甚至丧失信心,出现这种情况,不如及早清盘,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。

  4, 迫于成本压力。有的私募仅管理两三个亿的资金,就请了七八个人,租了高档写字楼,一年开支两三百万,一旦出现亏损,特别是亏损超过20%的情况,意味着在产品净值回升的很长一段时间内,都无法提取业绩提成,要承受负债经营的压力。

  5, 迫于股东压力。有的私募在公司里只是个小股东,背后还有好几个股东,这些股东都是冲着赚钱来的,行情不好,产品亏损的时候,股东便不愿意再提供经营费用,于是将股份退出,将公司清算解散。

  6, 行情压力。看上去这是导致私募产品清盘直接原因,但是这却是最不重要的原因,因为这个是外部环境因素,大家面临的都是这个环境。结果是,有的私募能够挺住,有的倒下了,根本原因还在于自身和团队是否足够强悍。

  三、产品清盘的后果

  1, 有的私募产品清盘后,可能再也没机会进入阳光私募行业了,即使从事代客理财也会受到影响。这是因为,一旦清盘并退出后,该私募将会被认为不适合从事资产管理业务。

  2, 使得目前国内阳光私募整个行业的管理水平都受到了质疑,更加认为这个行业是鱼龙混杂,参差不齐。这个行业现在是鱼龙混杂,将来还是会鱼龙混杂,只有投资者睁大眼睛,提高分辨能力,才能少吃亏。

  3, 将 “忽悠客户”和带着“侥幸心里”的私募淘汰出去,今年的这种行情也给这些私募上了一课。

  四、清盘对私募前景的影响

  今年的阳光私募整体表现是有点惨,几乎是无论大小,无论老将和新秀,都遭到了惨痛的损失。依然看好国内阳光私募的光明前景,有一批尖端水平的私募,一定能够顶住压力,穿越周期。这些私募是将资产管理当作长期的事业来做,并确实做好了长期的规划和准备,有办法、有能力应对熊市。

  今年国内私募的整体表现,也让私募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,在缺乏对冲机制的新兴市场,要做好资产管理,是否做好了承受净值大幅波动的准备,是否能找到有效的办法降低净值波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