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网

首页 > 名家专栏 > 正文

从十八大看未来中国金融市场走向

2012-11-13 10:05:29

    11月11号,金融行业的部分十八大代表集中接受记者采访,金融行业的未来思路大致清楚。

    多数人聚焦于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先生的“一定责任论”,完全找错了方向,我国股票市场发展仅二十年,监管部门、机构、投资者包括决策者均不成熟,对于市场的大起大落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,一定责任的话说了等于没说。但在其他领域,这些金融行业的重要人物,对于中国金融的未来发展方向定下了基调。

    第一,稳健改革。

    无论是人民币国际化也好,利率市场化也好,货币发放也好,都强调了稳健改革的重要性,改革必须坚持,进度则由自己决定。

    央行行长周小川先生提出利率市场化“速度适当”最合适,从改革开放全过程来看,最近一段时期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确实在加快。所谓的适当性,表现在最近一年来的货币调控政策与银行业的转型方面,市场千呼万唤降息与降准,但央行主要采用的是灵活性更强的回购手段,加上今年以来货币发行与银行贷款增长平稳,没有因为经济下行而大规模发放货币,也许可以得出结论,中国大规模发放货币的时代已经结束。未来货币发放将与7%到8%之间的GDP稳健增长、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。

    建行董事长王洪章介绍了利率市场化后,银行业务的调整,包括信贷规模、信贷结构以及议价能力的提高。可以想像,未来银行的中间业务会进一步扩张,有助于提升溢价能力的与信托、保险等机构的合作会进一步加强,传统靠利差的银行模式逐渐向美国式的中间业务模式调整。

    第二,扩大直接融资规模。

    一方面是信贷增量不大,另一方面地方政府、企业嗷嗷待哺,惟一的办法是调动民间资金。郭树清提供了一组数据,证明中国民间资金的潜力。2010年中国的储蓄规模相当于GDP的53%,且过去几年中国资本都是净流出,支援了国际上很多市场的发展。但我国股票市场规模仅相当于美国市场的1/5到1/6,在拥有如此大规模储蓄的同时,很多企业仍然面临融资难、融资贵的问题。因此需要加快资本市场发展,提高资源配置、资金利用的效率,为国内居民提供更多的投资渠道和工具。

    所谓资本市场指的是长期投资,主要集中在股市与债市等领域,房地产已被剔除出局。

    股市几年来衔枚急进:2010年上半年IPO融资额2128亿元,2011年上半年达1607亿元,今年上半年IPO融资总额略超700亿元。排队等待上市证监会最新的数据显示,截至7月26日,包括进入初审、预披露等在内的IPO排队企业达到765家。这不算完,未来还有新三板在侧,一场着眼于科技企业的融资迫在眉睫。以债市论,前三季度城投债发行量累计高达5500多亿元,包括城投类短融、中票和PPN,远远超过去年的总发行量4257.4亿元。今年初以来,城投债发行量同比增长200%。加上中小企业债,从活跃度看,今年可以说是债市元年。加上几年信托业的大发展,社会融资等直接融资手段超过银行间接融资,必然成为未来的主流。

    在争夺定价权方面,这几年陆续推出期货新品种,以及议题中重启国债期货,值得密切关注。

    第三,扩大对外开放,对内开放步伐缓慢。

    对外开放稳健但坚定。周小川先生提到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快速发展,甚至具体到人民币与澳元之间的互换,姜建清先生则提及工行在国际化过程中的经验,看来,人民币国际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。

    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环节,郭树清先生提及RQFII即“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”应该继续扩大,证监会与有关部门就RQFII继续增加2000亿元额度一事达成原则一致,2000亿的额度比目前的700亿几乎增加了近3倍。最近降低企业赴港上市门槛、证监部门到国外路演吸引资金等消息,无不显示了未来货币国际化后资本项目开放的大趋势。

    相比而言,境内金融改革、降低金融行业门槛方面则乏善可陈。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先生表示,对各类资本进入银行业,在标准、门槛和条件上都是统一的,没有歧视性规定。既然不承认歧视,既然基本公平,小贷公司与村镇银行的改革也就没有必要了,推而广之,目前的地方金融改革到底要改什么,也就成了一笔糊涂帐。

    推进市场化、推进审批过程中的公开透明仍是重点议题,公平地说,在责骂声中,证监会网站上推出的公示制度、诚信纪录,已是值得鼓励的进步。这是证监会可以做,也能在本职内做好的,至于其他改革,牵涉到方方面面,牵涉到利益集团,牵涉到草根投资者,大不易。稳健,是现实,也是无奈。